一、前世:應急需求催生的移動能源雛形(20 世紀初 - 21 世紀初)
撬裝式加油站的技術基因可追溯至 20 世紀初期的美國,當時石油公司為解決偏遠地區燃油補給難題,用馬車、火車搭載簡易儲油設備實現流動供油,成為移動式加油的原始形態。二戰期間,這類可快速部署的加油設備成為軍隊重要補給設施,在戰場機動性需求推動下,逐步形成模塊化結構雛形。
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,全球能源危機與工業化加速使傳統加油站的地域限制凸顯,偏遠工地、臨時集會等場景的燃油需求難以滿足,倒逼設備向集成化升級。這一時期,美國率先研制出阻隔防爆技術,將儲油、加油功能整合于可移動橇體,為現代撬裝站奠定技術基礎,該技術最初應用于國防軍事與公共救災領域。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,撬裝加油裝置首次大規模民用,為賽事車輛提供高效補給,其靈活便捷的優勢開始引發關注。
二、今生:政策與技術驅動的合規化發展(21 世紀初至今)
(一)技術迭代:從安全基礎到智能環保
2002 年,我國出臺首個橇裝加油裝置行業規范 SH/T3134-2002,標志著該設備正式進入標準化發展階段。早期設備以基礎安全功能為核心,采用阻隔防爆材料填充油罐,可有效抑制爆炸風險,2005 年安監總局 AQ3002-2005 規范進一步明確了防爆技術應用要求。
隨著技術升級,現代撬裝站已形成 “安全 + 環保 + 智能” 的三維體系:罐體采用雙層結構與防滲漏技術,配備漏油監控系統,從源頭規避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;油氣回收系統的普及使揮發物收集率符合國家環保標準;自動化系統實現車輛自動識別、自助支付與遠程監控,如部分設備集成的智能管理模塊,可實時監測油量、溫度等參數,提升運營效率。
(二)政策護航:從試點應用到規范推廣
2006 年,首都機場集團與北京公交集團率先試點撬裝站,分別服務施工車輛與公交系統,開啟國內規模化應用序幕。2008 年北京奧運會期間,數十座撬裝站為賽事保障車輛供油,汶川、玉樹地震中,這類設備僅用半天即可完成遷移重建,成為應急能源保障的核心力量。
近年來,政策體系持續完善:《采用撬裝式加油裝置的汽車加油站技術規范》《阻隔防爆撬裝式汽車加油 (氣) 裝置技術要求》等標準相繼出臺,明確選址需遠離人口密集區與生態敏感帶、設備需定期檢測維護等要求。2021 年更新的 GB50156 標準進一步提升行業準入門檻,推動設備向合規化升級。
(三)市場滲透:從補充角色到場景核心
目前,撬裝站已形成 “物流主導、多場景覆蓋” 的應用格局:物流園區需求占比達 40%,為貨運卡車提供大儲油量(30-50 立方米)、高效率補給;工業園區(25%)與港口碼頭(15%)則側重防腐蝕、環保適配的定制化設備。中石油、中石化等企業已建成規模化網絡,其中中石油與北京公交合作的站點達 200 余座,單站年銷量超 3000 噸。
2023 年國內市場規模達 120 億元,近五年復合增長率 15%-18%,預計 2025 年將突破 200 億元。設備制造作為核心環節,占市場份額的 40%,罐體結構優化、防爆材料升級成為技術競爭焦點。
三、未來:智能化與新能源的融合升級
行業正朝著三大方向演進:一是智能化深化,無人值守、AI 預警等技術將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;二是新能源兼容,設備預留充電樁接口,形成 “油電互補” 一體化樞紐;三是綠色升級,通過材料革新與工藝優化,實現全生命周期環保減排。
作為金屬容器制造領域的專業企業,哈爾濱永堃金屬容器有限公司深耕設備核心構件研發,依托金屬容器制造領域的技術積淀,在罐體結構優化、防腐蝕處理等核心環節形成專業優勢,為撬裝站的安全性能提供堅實支撐,契合行業合規化、高品質發展需求。